互联网会深刻地改变城市的面貌。而毫无疑问,中国会再一次走在城市变革的前列。
本文转载自红杉资本红杉汇(id:Sequoiacap),作者:郑庆生,极客公园已获转载授权,转载请联系出处。
「红杉汇」努力在做一份创业者的商业内参,亦希望成为创投连接的开放平台。今天,在这里诞生的红杉 FM 栏目,将由红杉中国的合伙人与投资团队持续提供有价值的输出,内容来自我们的思考与实践。我们希望能够藉此与您更加自在地连接并相互汲取信息与知识。
听众朋友大家好,又到了红杉 FM 的时间了,我是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郑庆生,今天和大家来聊一聊「线下空间与流量红利」的线O 的商业浪潮开始,直到今天的共享经济和新零售的大浪,让我们日益意识到线上和线下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随着中国成为移动支付最高渗透率的国家,新的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互联网产品的思维方式不断被运用到线下的生态中。而每一次互联网产品模式的升级都带来了线下生活的升级。
我做过一个试验,走在东京和台北的社区里,每隔几个街口就拍一张照片,你会发现,每个街区的景观非常相似,在马路两边陈列着从面包店到鲜花店,从保险公司到夜校补习的不同店面,同时,城市内部大马路相对较少,因此在局部形成密度很高、很成熟的社区,人们的生活可以在 1 平方公里之内完成大部分的功能,非常便利。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又一个类似的社区结构在更大的范围内复制,既有城市生活的便利性却常常会导致互联网和电商的低渗透率。
同时,中国城市的特点相比欧美、日韩等同等人口规模的城市而言,人均密度较高,但是经过规划之后,街道支持的商业却相对较少,在同等面积大小的街区中,社区商业功能常常是不足的,城市功能偏弱导致互联网边发展边补充边完善,这种线下空间的变化变相促进了包括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的繁荣。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线下的空间结构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提供了很多的用户交互界面:街头巷尾、车站、电梯、大堂、办公室。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名字叫做《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书把这种线下空间的复杂写得非常的清楚。
最早去探索线下流量红利的是分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案例。最早的时候二级市场的投资人理解分众的模式都需要一个过程,站在当时的时间点看,是很难相信这样一家公司会成为中国的主流媒体公司之一。在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时候,很大的质疑来自于,说大家走进电梯的时候,都在刷手机,谁会看屏幕,事实证明,大家会刷手机,但是也从来没有落下让屏幕里面的内容在脑子里留下印象。我很喜欢这种「回到历史的当时」的感觉,去体会这种反转,历史常常帮助我们收集我们自大做出的判断而又最终发现自己错误的那些案例。
随着我们对线下空间理解的加深,近期,越来越多的线下位置或者说交互界面被创业者发掘出来,像共享单车、无人零售、共享办公空间、无人货架、共享打印机、共享按摩椅、共享充电宝,
所有的共享模式和无人模式都伴随着空间的运营。传统零售理论在互联网时代变成了空间运营中的一种而已,今天我们看到的智能新零售终端的铺设、共享单车的运营、共享商业空间的布局都构成了崭新的空间运营,各种崭新的运营方法论(Know How)被创造出来。
有理由相信,线上线下方法论的彻底融合,会深刻地改变我们对流量、对交互界面、对零售、对空间设计、对认知和行为模式的看法。
非常多的互联网创业者首先可以通过各种模式辨别闲置空间,并逐步将其填满,出现各种无人或共享的模式。这些地理位置原本是不值钱的,通过这种方式,也就是为它赋予了价值。这样推导下来,中国会进化出非常与众不同的城市社区的样子。最终,
在我们投资摩拜单车的案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容易接触的线下交互界面加上高频的产品模式的爆发力是多么的惊人,在完全没有强推广的情况下,共享单车让我们几乎一年重回了自行车大国。
更具象的表现,我认为大量的线下位置是分为功能性和体验式的,所有功能性的商业实体的地理位置会后退,离开最繁华的街道和线下人流的入口,转而依靠互联网的导流。一个基础的原因,就是因为导流的工作会越来越多地在线上完成,那么到线下,街边开店的意义就开始衰减。当然这个过程并非绝对,便捷性的需求会让部分的模式继续发展。而街边体验式的商业实体的比例会大幅度上升。
▨互联网会深刻地改变城市的面貌。而毫无疑问,中国会再一次走在城市变革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