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记者从广东省医学装备学会主办的“医疗器械学术交流研讨会”中了解到,全国首个医疗器械市场调研及竞价平台正式上线。相关专家认为,此举或有助压缩医疗器械价格虚高的空间,同时也间接上有助降低患者医药费用。
南都记者从市内部分医疗机构了解到,目前医疗器械在招标前的调研存在信息转达困难、供应商范围选择局限、调研人员会议时间安排长以及资料存放占据打量空间等局限性。
广东省医学装备学会医疗器械采购专委会常务副主委谢卫华向记者表示,以前医疗器械参数和拦标价都是由招标前调研进行获取,但由于招标人局限性,以及调研方式不能完全实现公开共享等原因,公立医疗机构在不充分的调研下,购买到的设备可能存在价格虚高和使用率低等问题。
据了解,正式上线的医疗器械市场调研及竞价平台,目前有90家公立医院和289家设备供应商参与,今后招标采购市场调研将转入互联网操作和管理,设备相关参数和报价将会被公开,并为其他医疗机构共享,整个采购流程也将规范化。
据前瞻产业院《2017-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2815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662亿元。
不过市场份额庞大,不合理配置情况也比比皆是。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白知朋公开表示,在我国一线城市,一台CT机一天要为70至80人次服务,然而部分基层或县级医院,一所医院一天最多只会有7至15位病患来照CT,导致大量设备出现闲置。
“在调研不充分的情况下,很多公立医疗机构购买的设备有可能超出医院的诊疗水平,而大部分医疗器械使用寿命约8至10年,如果达到报废时间但无法达到预期使用率,设备对医院而言是‘超前’且‘浪费’。”
谢卫华认为,基于充分调研选购适用设备,对于医疗机构而言可节省部分费 用,或可继续“反哺”医疗机构的其他投入。对患者而言,调研信息透明化有助降低医疗器械虚高部分,合理的设备价格是可以间接降低病人的医药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