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面对企业碎片化的需求,想要做到快速响应,仅靠 AI 算法已经远远不够,只有与合适的 躯体 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化落地。
IoT 作为一种网络,可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机、物的互联互通,AI 的介入让 IoT 拥有了一个更为智慧的 大脑 。
所谓 AI+IoT,AI 是核心技术能力,IoT 是实现 AI 技术落地的硬件载体。通过将 AI 能力引入 IoT 场景,可以实现应用、数据中台、边缘设备和终端的全面智能化。
随着 AI 在 IoT 设备端的渗透率不断提升,二者在实际项目中加速融合落地,数以百亿的智能设备、边缘设备已经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推动着产业的升级。
AIoT 已然成为企业进入数字世界的关键入口。不少视频物联企业、AI 创企,都在近两年把 AIoT 提升到战略高度,甚至以此刷新公司定位。
AI 技术已经相当普及,但本质上仍是一个效率工具。在 AI 加持下,物联网的所有终端设备,可以被前所未有的连接,在传统的物物连接、人物连接之外,实现更为广泛的设备与场景的连接和交互。
IoT 满载海量数据,坐实望虚;AI 寻找落地的形态,坐虚望实,双向奔赴中形成一股 AIoT 的合力。
AI 是行业效率提升的催化剂,必须与场景和行业深度结合,IoT 在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都取得了技术的突破,成为 AI 可以赋能的完美实体。
AIoT 的实现路径,是通过各类传感器,采集现实世界的各类信息并存储于云端、边缘端,这些海量数据信息再经由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处理,生成一个万物互联的信息世界。
视频物联企业赖以为生的视频,正是城市基础设施中最大的智慧聚焦点,可以连接城市空间的各个节点,是数据的一个高质量的庞大入口。
AI 创新浪潮中的知名代表们,也正大张旗鼓奔向 AIoT。过去几年,AI 公司都在不断寻找新的战场,也走出了各自不同的路径。华为、阿里等跨行业巨头,也夺得了不小的声量。
同属第一梯队的他们,正在清晰地向合作伙伴和客户表明心迹,精准定位政企业数字化。
当上半场的竞争者们,齐刷刷将目光瞄准下一个十年,当本就强大的巨头开掘更为广阔的赛道,行业的火药味再次骤然四起。
公司成立二十年后,海康威视在 2021 年的年度报告中,首次将公司业务定位刷新为 智能物联 AIoT,并将其作为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
海康做监控起家,随后在视频物联数字化战役中站稳脚跟,脚踏实地地积累视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
跳出行业天花板,冲向 AIoT 的大蓝海,海康是产品、技术与业务先行,而口号后至。
为了拥抱更为广阔的 AIoT 赛道,海康一边扩充产品线,一边加紧智能技术融入,从视频能力出发,早早拉起一张覆盖光、声、温、湿、压、磁等广泛感知领域的大网,以全面、多维的感知技术平台稳行于行业。
如果将智能物联比作一枚等待升空的火箭,研发投入就是辅助火箭进入既定轨道的助推燃料。
面对 AI 公司算法长版的冲击,海康祭出 AI 开放平台,补齐了自己核心技术能力的短板。
大手笔投入之下,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 3 大支撑技术熔于一炉;能物联产品、IT 基础产品、平台服务产品、数据服务产品、应用服务产品 5 类软硬产品列队而行,八大创新业务在各领域全面开花。
面对高度碎片化的智能物联应用场景,海康有意提升自己在技术、产品、营销、供应链、生态打造等上的综合素质,不给对手可乘之机。
业务上,大华聚焦城市和企业两大核心业务,构建自己的 AIoT 和物联数智平台能力。
去年 11 月的年度战略升级发布会上,大华推出一套体系化的物联数智平台, 城市平台 2.0 与 企业平台 3.0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大华还推出了一站式 AI 开发平台 大华巨灵 ,解决碎片化孤岛网络问题,以及全栈式智慧物联终端体系睿智 5 系列产品。
这些 软硬协同 的技术实力背后,大华不断打磨自己的数智能力底座,形成数据在线、视图智能引擎、数据智能引擎、业务使能物联数智平台四大能力,以及多维感知、多元连接、智能计算、控制交互 AIoT 平台四大引擎服务。
前面四张牌,推开了一扇精准描述物理世界的大门;后面四张牌,开启了一条让数据随需而聚,随时处理的通路。
立足视觉根本,围绕智慧物联主航道,大华以城市和企业为纵轴,以软件和硬件为横轴,以五大研究院为底座,秉持 场景决定产品 的发展思路,在边界之内左冲右突。
今年 6 月,大华在长沙望城经开区的智慧物联终端制造基地实现投产。届时,大批智慧物联前端设备 IPC(网络摄像机),将从这片占地 377 亩的厂区源源不断涌出。
如果说海康的打法是综合竞争,不留短板;大华是聚焦擅长,密集发力;宇视则是明确边界,断舍离。
张鹏国给宇视画了一个圈,整个产业链中,宇视明确只做 AIoT 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永远不做系统集成。
2019 年 5 月,宇视加入阿里云 AIoT 产业生态联盟。通过与阿里云共享自己在公共安全和城市治理上的积累,得到阿里在云计算、城市大脑、芯片等领域丰富的资源支持,提升了 AIoT 解决方案的应用场景触达能力。
发力 AIoT,宇视在组织架构上也做好了准备。在去年新成立 PBG(行业业务群)和 EBG(商业业务群)两大部门,成为宇视当下的战略关键。
这一铺向未来的双航道,主要指向四个 全 :全球化、全场景、全行业、全营销模式。以此证明边界之内,亦大有可为。
以 全 为关键字,也意味着宇视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更加碎片化的市场和更大范围的竞争。
今年 6 月,宇视这辆 烈火战车 推出了全新升级的 AIoT 中台系统架构,包含视频交换共享和智能计算两大平台和一个运维引擎。
与此同时,这台 烈火战车 还满载交通综合治理、疫情防控、智慧路口、智慧社区、智慧高速、智慧停车、智慧机场、智慧地铁 8 大解决方案的升级版本。
征战 AIoT,宇视的渠道营销战略也越来越接地气,开始面向县镇市场,提供便宜大碗、结实耐用、易安装易维护的 阿宇 品牌。
将智慧社区和智慧交通作为重点发力赛道,同时也是宇视面对万亿智慧物联市场,去标签化的关键一步。
2019 年是旷视的转折之年,这一年旷视 叛逆 地选择了 算法定义硬件 的道路,向物联网方案供应商转型。
将算法需求前置考虑,通过 海量算法 + 标准硬件 ,减少硬件迭代成本,找出最优的 AI 硬件产品方案,做一位坚定的执行者。
在算法快速生产方面,旷视自研一站式算法生产平台 AIS(AI Service)已经支持 100 多种业务模型训练,最快 2 小时即可完成模型训练,且模型产出精度指标远高于业界平均水平。
以何为立身之本?旷视选择打造三个支柱型产业: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
2020 年初 EBG 部门成立不久后,旷视 企业服务战略大图 随之展开。
盘古、九霄两大物联网云平台悉数亮相; 神行 防疫卫士打通了 20 多个省份的防疫数据接口;安全生产领域旷视魔方推出行业版。
AI 算法想要发挥最大效用,还需软硬结合作为支撑。最能展现旷视软硬一体化能力的,是其供应链物联网中的物流业务。
针对物流场景,旷视的 河图 操作系统,基于 AI 定义硬件打造出一系列智能硬件机器人,大秀自己的技术实力。
今年 4 月,2022 旷视企业业务合作伙伴大会上,印奇抛出 AIoT= AI+IoT+ 空间 的等式。
为打好 AIoT 这场持久仗,旷世在 7 月进一步提出更具概括性的 2+1 技术科研体系。
2 指 基础算法科研 和 规模算法量产 两大核心 AI 技术体系;1 指以 计算摄影学 为核心的 算法定义硬件 IoT 技术体系(包括 AI 传感器和 AI 机器人)。
一手抓 AI,一手抓 IoT,从基础算法研究、算法生产到软硬结合,旷视用自己的手法,打通了智能物联的任督二脉。
要抓住 AIoT 时代的发展机遇,离不开生态伙伴。自旷视向全国招募 AIoT 生态合伙人 以来,已经与伙伴共创了 80+ 场景创新方案。
通过建设和投入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SenseCore 商汤 AI 大装置,实现对海量视频数据的汇聚、解析和碰撞,深入挖掘潜在价值,可以像流水线一样快速生产各类复杂多样的 AI 算法。
基于这样一个 AI 基础设施,商汤围绕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车四个业务板块打造出领先的人工智能软件平台,可跨行业、大规模、高效率及低成本地进行高性能 AI 模型生产。
在城市管理的各场景中,商汤以 AI 大装置作为基础,基于方舟城市开放平台建设城市级的视觉中枢。
实现对城市车、事、物的动态感知与分析,最终解决交通秩序、安全生产、市容市貌、公共卫生等城市治理问题,还可以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目前,在深圳罗湖区,这一系统已经可以进行垃圾暴露识别、单车乱停放识别、超门店经营识别、违规标语识别、道路积水识别等场景智能识别,并且可以实现 自动发现、及时干预、及时处理 的 AI 一站式解决。
为了推动 AI 技术的规模化和加速落地,商汤也不断对 SenseCore 商汤 AI 大装置进行升级,例如在算力部分也不断升级。
今年 1 月,商汤在上海临港建设的新型人工智能计算中心(AIDC)已正式启用,总算力最高可达 3,740 Petaflops,能够整合 AI 芯片及 AI 传感器,提供强大的算力基础,支撑对海量数据和算法模型的分析、训练和推理。
2018 年,华为大举进军安防,在安平系统部之外,成立了智能安防产品线,这正是华为日后进军智能物联的底座。
同年 6 月,以智能设备见长的华为,便在德国推出五款星系列摄像机,并率先扬起 软件定义摄像机 的旗帜,在整个行业掀起一场新的革命。
携带着云与计算 BG 的基因,华为初入视频物联领域,就推出三款重量级视频监控产品和首个视频算法商城,并以多个城市级项目,打乱了整个行业的格局。
2020 年初,智能安防产品线更名为 华为机器视觉 ,今年 5 月级别再被二度抬高,摇身一变成 机器视觉军团 。
组织架构一再变化,华为进攻智能物联的动作声势浩大,每一步都透露着华为的野心。
去年 7 月底,广州世界安防博览会上,华为占据了最大的展台面积,其中一半面积的展区仅允许合作伙伴和客户进入。
从后端的云计算能力入手,用生态的玩法做智能物联,在政企数字化的大市场中攻城略地。
除了在硬件与软件系统上全力出击,在生态上广纳合作伙伴,华为还有鸿蒙系统这个杀手锏。
今年 6 月,华为在永川高职院校部署了全国首个鸿蒙 AIOT-5G 实训套件及实验平台。
据悉,鸿蒙 AIOT-5G 实训套件及实验平台,可以支持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企业智能体、智能网联汽车等多场景应用。
上个月,面向智能硬件生态伙伴,华为发布鸿蒙 OS 3.0,超级终端与鸿蒙智联的更迭,使华为又向物联网迈进了一步。
自带 紫光 与 新华三 双重基因,紫光华智迅速成长为 AI 视觉赛道的新势力,让整个视频物联市场为之侧目。
在 城市大脑 是未来的主战场, 城市视觉 是发力点的共识下,紫光华智于 2020 年 11 月发布 AI 视觉中枢全栈解决方案。
技术层面的全面云化架构,为紫光华智开凿出一条足以抵御豪强的护城河,并随之在智慧城市、公共安全、交通等诸多领域遍地开花。
随着紫光集团完成重组,紫光华智开始加速推进在 AIoT 领域的全面布局。
2022 年初,紫光华智推出新一代 AI 视觉中枢,定位为面向 AIoT 时代的高效视频图像处理中台,通过 AI+AR 双技术引擎,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实景化的一站式创新应用。
新一代 AI 视觉中枢最大的特点,就是让感知海量数据的 大脑 更加智慧。
通过前端 AR 摄像机、移动终端、无人机等各类 IoT 设备感,对 现实 画面进行全面 增强 ,将无法直观感知的资源信息以标签方式叠加整合成一张图。
通过 AR 实景可视化一站式管理,不同系统从割裂走向融合,管理方式从单点走向全局,视听体验从平面走向立体,实现所见即所得,高效运营管理。
据悉,围绕新一代 AI 视觉中枢,紫光华智已累计申请专利 611 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 84.3%。
目前,紫光华智的项目足迹,已遍布全国超 300 个城市,覆盖了 G 端各级智慧治理,B 端十几个领域。
通过 AI+AR 双剑合璧,紫光华智将继续在 G 端和 B 端发力,逐步完善 AI+AR 产品方案矩阵。
AIoT 还只是一个处在黎明时分的新兴市场,一切都还没有形成定论,一切都还值得探索。
以传统安防巨头 海大宇 为代表的主流阵营,选择了 硬件定义算法 的解题思路;以华为、旷视等为代表的少数企业,则走上 算法定义硬件 的第二种解题思路。
如果将硬件比作躯体,将软件比作大脑, 海大宇 们就是从躯体的反应中产生意识,指导下一步行动;华为、旷视等则是建立一套通用的思维框架,指导躯体做出行动。
而无论以硬件为先,还是以软件为先,两方阵营背后的逻辑,都是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切入。
而这也意味着双方的优势高地,同时互为彼此的短板。视频物联企业需要在算法能力上下苦功,AI 公司则需加持硬件能力,不断积累丰富的硬件 know-how。
当前规模做得最大的,是否选择的是一条更优的路径?选择了更优路径的企业,又是否能走到最后?挑战 Hard 模式 的企业,其背后的价值如何?
AIoT 也是一个极端碎片化、复杂程度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做到独领风骚。
AIoT 是一条长坡厚雪的赛道,若想实现完整的产品价值闭环,达到商业落地上的成熟,需要不同玩家发挥所长,共同浇灌这一赛道,就像阳光、雨露、微风等共同催熟庄稼一样。
未来的 AIoT 市场,产业链上下游的分工势必将更加精细化,不同的企业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破壁垒,相互合作,将是 AIoT 产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结合,正在深入各行各业,其可以覆盖的广度和抵达的深度,将是对产业的一场颠覆。